查看: 61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学子问答 | 谭舒 东南大学伦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复制链接]

48

主题

50

帖子

2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19 11:2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学 爱子 智问 者问 的  故  事编者按:大家也许未必注意:philosopher其实亦为philosop-her。哲学共同体中杰出的女哲辈出,但现实中,女性哲学家往往受到不公待遇。一例:某次哲学会议,一位女性哲学家表达了一个观点,但无人接续她的讨论,她的声音很快被随后的讨论淹没。但不久,一位男性哲学家发表了类似看法,却得到满堂热议。《哲学书评》愿意为女哲们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                                                                                    本期人物:谭舒
1. 你能否简要地介绍一下自己?
我叫谭舒,谭字拆开“言西早”最近成了我的笔名。自我介绍,哈哈,似乎精华的记忆都停留在六岁前后——天性纯真,内外一致,对各种人事物充满了浪漫的热情,喜欢自我表现,觉得万物有灵。人格之延绵至今印象最深的有四点,一是总觉得冥冥中有眼睛看着我,二是情不自禁地和各种东西说话,凡映入眼帘者皆不敢怠慢,比如“桌子阿姨”、“杯子大叔”等,后来觉得每时每刻的敬称成了我的某种负担,故而开始称呼“大家”为“因缘灵亲”,大致可以涵盖一切有灵的亲眷,觉得松了一口气。现在想来,也许就是这种统称上的过渡,也启发我无时无刻不向着虚空中的祈福“请保佑全家幸福、平安、美满”不知不觉间成了“请保佑天下所有家庭皆幸福、平安、美满、健康、快乐、富足”——看来,随着年岁的增长,个人的灵性也有了社会维度、甚至是宇宙维度的自觉和自我提升,直至现在,纵使我暂时不能相应于盛大的道德心灵和道德境界,但在为道的路上,一直都有——不知能否称为信仰——的根基。三是印象中总觉得自己“心想事成”,这一点似乎也得到过家里人的认可,想吃什么就有人送什么,想着啥事总能兑现。奇怪的是,长大之后我早已忘了这一点,一边觉得这好像是不好意思炫耀的谈资,一边觉得那种和世界融为一体的交托感——纵使现在也时不时有与世界对话般的交流,但都因总不能那么全然信任而让自己沦为了世界中的被遗弃者而时刻感受着恐惧的滋味。四是很小那会儿对于数字有种不甚清晰的强迫感,比如脑子里回荡的某个言辞必须重复到三遍或者九遍或者三、九的倍数才可以,这一直让我觉得有些困扰,而最近一两年,我对神圣几何图形生发出原始的兴趣,但完全不知其中的原理。总之,直至现在我仍然会自我标榜并企图证明自己与旁人的“不太一样”,这种强烈“我执”带来同在的苦乐,并因为两者间不可调和的自我矛盾让我在行将三十岁的现在开始体尝矛盾集中爆发的痛苦与焦灼,并促发我在写作博士论文过程中将自我当作研究的标本开始了至为真切的自我剖析与自我引导。
2. 你为何喜欢哲学或以哲学为专业?
好像在自我介绍中已略有涉及。从小便沉浸在自己的感受中,对于外界,我几乎不怎么关注,关注了也觉得仍然不那么感兴趣,最终,我发现自己成也这种孤绝,败也这种孤绝——成在于一旦对某事上了心,我那种上瘾般的热情会调动出酣畅淋漓的意志力,而败则在于一直将关注点集中于己身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自身系统之坍塌——对于自我的沉溺一旦没有伸缩自如的外在空间去承载与平衡,则始终潜隐着难以言表的自我张力及其自身脆弱(似乎较为流行的说法是“敏感”),最终将导致自我毁灭的倾向——比如抑郁。抑郁,从初中后期到整个高中集中爆发,这应该算是让我走上系统的自我探索的契机。这期间,经历了心理学的学习,经历了对于宗教有一搭没一搭地关注、参与与践行,最终终于找到了哲学这条路。从这个角度而言,我对于哲学的兴趣算是奇巧的缘分,只是在特定的时候遇上了,顺势一努力让它成了我的专业。
3. 你喜欢哪一种风格的哲学作品,为什么?
存在主义,毫无疑问。这是迄今为止我可以读出来感动并有上瘾趋向的一类书。我读书并不多,当年吭哧吭哧抄写了朱熹注的《大学》和《中庸》(原文和注释),又吭哧吭哧地精读了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作了七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哎呀,觉得从中定有收获,就是慢,这种扎实的读书方法好是好,就是从心里有些抵触——大抵是心浮气躁的心性在作祟吧,而终有那么一天,当我捧起克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时,我真的读出了内在很深处与之相应的感受——具体观点不怎么记得了,只是,毫不夸张地讲,你在他的作品中读出了未被自我意识表达出的自我,换言之,我真的觉得他替我讲出了我想讲的东西,好像那些文字是隔着时空的我自己写的,这时候你不会觉得累,不会批判自己心浮气躁,不会有隔阂感,快慢都不重要,而是你在阅读中发现了自己,只是和自己待在一起。再然后,存在主义方面的著作都是并将是我关注的重点。
4. 请简要介绍下你的研究领域与关切的议题?
道德焦虑。道德焦虑最初是导师为我指明的一个研究方向,慢慢地我也觉得喜欢,并就“道德焦虑”这个议题整整咀嚼了一年多的时间,近来才缓缓动笔,并在行进中不断更新着大纲,至今已到第17版。我关切的问题可以用一连串问题来反映:焦虑是人生而为人不可避免的存在状态,那么,这种所谓“存在焦虑”与道德焦虑有什么关系?欲研究道德焦虑,是不是得首先重新理解“道德”并将之内在逻辑揭示并构建出来?什么是“道德”呢,“道”与“德”其实是生命存在的两个维度,“道”更偏向于先天、自然的理解,而“德”则是自我意识产生之后、“道”之于“人”的下贯与显现。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讲,对于“道德”的理解首先不是关于“善与恶”,而是“真与假”,这就为“道德”注入了“本真存在”的内涵,这也让人联想到阳明先生四句教之首“无善无恶心之体”。“道德”的两重维度搞清楚之后,对于先天的“道”向来不可言说,那在可言说的后天之“德”上,又当有怎样的维度呢?这离不开对于“德”与“道”的关系之研究,“道”为“德”彰显出的发展之境界是什么,岂不就是“自由”吗?也因此,“德”的研究维度岂不就是围绕“自由”而来的吗?借用黑格尔的架构之思路,“德”的内涵岂不就是“自在”与“自为”两途?从“自在”的维度而言,似乎可借用拉康的“他者”视阈,仅将所谓的“我”看作一种效果总量,而借用“U型理论”的建构模型,“我”这一效果总量具有“我-我”、“我-它”、“我-你”、“我-当下”的结构,这一途表明从“我”的存在之境来看,其实关乎“我”在关系中的敞开程度;从“自为”的维度而言,自我的结构按照经典心理学的划分,可分为意向、情感、感知、行为四个层面,所谓人格之整全在于“自我”这个结构能够统合并一致性表达自身。沿着这样的思路,对于“德”的应然状态就可概括为自在与自为维度的“利他”与“真诚”,前者的旨归在于不断突破“我”的局限性,具备升维思维,后者的旨归在于真诚地表达己身,做到“诚”。至此,研究道德焦虑的架构才算是完整的,并在此基础上,研究道德焦虑的各种类型与形态,并最终提出缓解道德焦虑的路径。
5. 对你影响最深切的哲学类书籍有哪些,请简要说明原因?
目前看来,对我影响最深的哲学著作是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存在主义哲学家及心理分析学家罗洛梅的各种著作,以及《胡塞尔选集》。通过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我培养了做读书笔记这一最适合我的学习方法,并慢慢养成了写作学术论文的文风,罗洛梅的各种著作是我开始了解存在主义的入门书以及开始写作博士论文的引导书籍,《胡塞尔选集》于我而言则更像是一套工具书,尤其对于“先验还原”的方法,我是时刻运用在自我觉察上的,因此看他的作品更多地不是学习知识,而是印证我在体察中的各种觉悟,并学习用学术语言表达出来。
6. 对你影响最深切的非哲学类书籍有哪些,请简述理由?
《哈利波特》,它是我少年时代承载着最多幸福与感动的书籍,让我联想到小时候天马行空地和姐姐构建并写作奇幻小说的经历,并在一种理智现实中,切实地相信有平行于现实世界的魔法世界,它让我时刻想到生命中充满了奇迹和欣喜,并让我想到我记忆中最完美的家庭氛围,甚至是那种味道,也可以闻见;卡夫卡的著作,看了几本,我都忘了名字了,同样是一种同感式阅读,我只记得青年时代阅读时仿佛找到了最内在的自己,完完全全可以理解他的笔触,觉得我既是书写者又是被书写者,角色的困顿与压抑完全让我入了戏,只是当时出不来罢了;柯云路的书,名字也不记得了——请大家原谅,往往看完一部电视剧我都不记得片名和主角的名字。他的作品很是奇诡,当中涉及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洞见,似乎在别的书中很少见。因为他的作品,我甚至于想到未来将我的哲学思想写成小说等文学形态,哈哈。
7. 除了哲学,你的兴趣爱好有哪些?
看各种灵修类书籍,实践各种灵修的方法并擅于有所体悟,看各种动画片和微电影,各种心情和题材下的自由书写——最高纪录是一天自由书写17000字左右,旅游,各种自娱自乐——确实,想来自己怎么都不算一个喜欢交际的人,任何方式的自娱自乐都是我的兴趣爱好,哪怕发呆、无聊也无所谓。当然,一般而言,心情刚好在社交频道的时候,也喜欢与志同道合者聊天,只是我还处于“修行半成品”阶段,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交流恐惧中,切换入自我体察的频道中。
8. 您觉得哲学训练对你有何影响?
首先,哲学训练让我知道要踏踏实实做学问,凭借小聪明做起来的东西气势都不够磅礴,雕琢都不够精致,最重要的是,为何不学习先哲的经典为我所用呢,不读书,浮躁暂且不提,终归是从人类发展史上来看一件没有效率的事情;其次,哲学训练让我有了培养自身理性的意识。从个人角度而言,我太过于感性,但借用黑格尔的话来讲,最终需要建立一个“冲动的合理体系”,如此方可成就健全的人格;最后,哲学训练让我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虽然我很不关注外界资讯——这一点已在近年有了好转,但我清楚地知道,就算我关注个人成长的领域,也当有“为天地立心”的宏愿。人类精神的困厄大抵都可以找到其可普遍化的各种形态,我体察也就是人类在体察,我有勇气面对也就是人类有勇气在面对,我接纳它们也就是人类在接纳它们——接纳,爱,自然等等这些美丽并充满力量的言辞及其内涵,果真是人类自我解脱的深远本质,而今我们这些做学问的,需要在一种真学问中对社会、宇宙有所关切,在实践中树立文人的自信。
9. 你最近在读的一本书是什么?
孙志海老师的《静观的艺术》。孙志海老师是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老师,机缘巧合我最近认识了他,并认真研读了他的著作《静观的艺术》,并实践“静观”快一个月。在我精神困顿、思绪纷飞的时候,这本书为我澄清了一组重要观念——先天本我意识和后天自我意识,对我长期的修心体验有醍醐灌顶的奇功。在之前,我一直采用“觉察”的修心方法,但在一定的阶段,却愈发显现出精神上的混乱,我能够觉察行为背后的观念、观念背后的情绪、情绪背后的起心动念,但最终没能再挺进一步,看到起心动念背后的“空”的状态,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道”的状态,这或多或少与后天自我意识的强烈控制欲有关。直至看了《静观的艺术》,我发现自己并未根本上升起先天本我意识,也就是并没有自然而然地接纳自己由后天自我意识所启动并试图控制的一切心理状态,从源头上来讲,“污染”了本心,也因此将一个被打开的精神之“潘多拉魔盒”搞得更加糟糕,如果不是《静观的艺术》将我从认知并实践上重新拉回一种自然的状态,我觉得精神生命内在之种种张力已然快要将自我在痛苦的撕扯中吞没。
10. 你今后是否会以哲学研究为职业,为什么?
不一定。学哲学就是缘分的牵引,未来是否以之为职业也随缘。有一点可以确定,我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哲学思维的重要性,学习哲学的人对于生命本身的责任感——不仅仅是好奇,未必以哲学从业者的身份来表现,哲学的血液早已融在了生命之中。未来,如上所言,也可以将哲学思想经过消化变为别的呈现形式——小说、剧本之类,也可以仅仅将哲学当作我的个人爱好,在不管是怎样的工作中将这份热情更好地转化为己身不变的坚守和可能更广阔的社会影响力。真正的智慧在于通过哲学对于己身存在根基之锚定,确立终身学习的基本态度,调整自己的生命状态成为真诚、利他、富足的状态,轻松愉悦地融入社会,到那个时候,我也就明白了如何从精神困厄中走出来,我会将那些切实可行的方法通过一定的方式贡献给社会,希望社会因人心之美好越来越澄澈,除此之外,以什么为职业只是人生旅途中的一个角色罢了。

本文编辑:黄远帆 陈嘉鸿

哲学书评近期文章

首届哲学书评奖征稿启事
赠书《不可言明的共通体》
学子问答 | 胡扬 华东师大-里昂高师
李智星 | 评雅法《自由的新生:林肯与内战的来临》黄家光 | 评陈亚军《超越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
胡杨 | 评 费希《最美的哲学史》程都 | 评 施璇《笛卡尔的心物学说研究》自由主义中立性及其相关问题 | 南京大学顾肃教授专访
追求当代激进之思的蓝色火星 | 南京大学哲学系蓝江教授专访

投稿方式
诚邀您参与“学子问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主题

304

帖子

124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47
沙发
发表于 2020-2-17 05:04:43 | 只看该作者

好贴 帮顶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6

主题

807

帖子

303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039
板凳
发表于 2020-2-24 01:57:22 | 只看该作者

关注 帮你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4-5-4 06:24 , Processed in 0.147235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